稳健,是 Gate 持续增长的核心动力。
真正的成长,不是顺风顺水,而是在市场低迷时依然坚定前行。我们或许能预判牛熊市的大致节奏,但绝无法精准预测它们何时到来。特别是在熊市周期,才真正考验一家交易所的实力。
Gate 今天发布了2025年第二季度的报告。作为内部人,看到这些数据我也挺惊喜的——用户规模突破3000万,现货交易量逆势环比增长14%,成为前十交易所中唯一实现双位数增长的平台,并且登顶全球第二大交易所;合约交易量屡创新高,全球化战略稳步推进。
更重要的是,稳健并不等于守成,而是在面临严峻市场的同时,还能持续创造新的增长空间。
欢迎阅读完整报告:https://www.gate.com/zh/announcements/article/46117
美国香港加速稳定币立法 全球金融格局迎来重塑
东西方竞逐稳定币话语权:美国与香港加速立法重塑全球金融格局
本周,美国参议院和香港立法会几乎同时在稳定币监管方面取得重大进展。美国以压倒性优势通过GENIUS法案的程序性动议,为首部联邦稳定币法案扫清障碍。香港则通过《稳定币条例草案》三读,成为亚太地区首个确立稳定币牌照制度的司法辖区。这一东西方立法节奏的高度重合,不仅是时机的巧合,更反映了对未来金融话语权的激烈竞争。
稳定币市场潜力巨大
据数据平台统计,目前全球稳定币市值接近2500亿美元,过去5年增长超过22倍。2025年年初至今,链上交易量已突破3.7万亿美元,全年预计将接近10万亿美元。以美元稳定币为代表的数字资产在新兴市场已广泛用于交易和汇款,部分地区的使用规模甚至超过了传统支付系统。稳定币已从边缘资产跃升为全球支付网络与主权竞争的关键节点,美国和香港几乎同时加速立法,标志着全球稳定币市场已进入合规加速期。
基于当前监管信号释放节奏与机构资金态度,并参考某银行此前的测算模型,我们预测:在全球合规框架逐步完善、机构和个人广泛采用的乐观情境下,到2030年全球稳定币市场供应量将达到3万亿美元,月度链上交易量达9万亿美元,年交易总量或突破100万亿美元。这意味着稳定币不仅将与传统电子支付系统比肩,更将在全球清算网络中占据结构性基础地位。从市值体量来看,稳定币有望成为继国债、现金、银行存款之后的"第四类基础货币资产",成为数字支付与资产流通的重要媒介。
值得注意的是,在这种增长趋势下,稳定币的储备结构也将对宏观经济产生显著影响。目前,稳定币的规模已消化了约3%即将到期的短期美债,在海外美债持有者排行榜中位列第19名。考虑到新法案可能要求100%以高流动美元资产作为储备,短期美债被视为主要选择。若按50%配置比例估算,3万亿美元市值将对应至少1.5万亿美元的短期美债需求。这一规模已接近中国或日本等主要海外主权买家当前的美债持仓,稳定币有望成为美国财政的"最大隐形债权人"。
美国与香港监管框架对比
尽管美国与香港在立法路径与部分细节上有所差异,但在"法币锚定、足额储备、持牌发行"等基本原则上形成高度共识。
美国GENIUS法案聚焦于"支付型稳定币",即锚定美元等法定货币、承诺1:1可兑回、不附带利息收益的稳定币,强调其非证券属性,旨在防止稳定币演变为具投资属性的金融产品。香港则在保障1:1足额锚定前提下,暂未限制利息收益与锚定结构,寻求在美元主导的稳定币市场中开辟新赛道,并为未来创新保留空间。
储备要求方面,两地均要求足额锚定高流动性资产,但美国法案明确限定了合格储备资产类型,包括短期国债、现金及回购协议等,并要求每月审计;香港也要求审计与隔离托管,但储备资产种类并未完全限定。
在制度架构上,美国采用"联邦-州"双轨制,为稳定币发行提供三种路径:银行或其子公司申请发行稳定币,受联邦监管机构监管;非银行机构可向联邦机构申请成为许可发行人,或通过州监管机构获取牌照。香港则由金管局统一发牌,且要求无论稳定币发行方是否设于香港,只要锚定港元或主动向香港公众提供服务就须申请许可。
境外发行人管理方面,美国明确禁止未许可的海外稳定币在美国市场流通,授权相关部门设立"非合规稳定币名单",并通过美国数字资产服务商阻断其流通路径;香港则主要聚焦锚定港元的稳定币,对非港元稳定币保持开放态度。
这些制度差异反映出两地在稳定币定位上的不同诉求。美国以维护美元主导地位、服务财政结构性融资需求为主,推动稳定币成为链上美元的延伸形态;而香港则希望在不损害本地金融稳定前提下吸引全球Web3项目落地,在很多细节方面留出了政策弹性空间,旨在打造一个受控但有开放性与兼容性的亚太合规创新试验场。
稳定币监管对Web3生态的影响
稳定币监管落地的真正意义,在于为Web3的大规模采用提供了支付与结算根基。
在去中心化金融领域,尽管主流稳定币已是链上金融创新的重要结算资产,但缺乏明确法律地位与追责机制,导致机构难以直接参与。若相关监管框架相继落地,合规发行人提供的稳定币将成为"合规DeFi"的清算核心,协议将嵌入更多KYC、AML与资产识别模块,去中心化金融将逐步演变为"可审计的链上金融网络"。
在Web3支付体系中,稳定币监管落地将打破过去支付场景与资产流通之间的灰色界限,使得稳定币真正从"交易中介"走向"支付通道"。多家支付科技公司已陆续将稳定币嵌入其商户结算流程;Web3钱包则以稳定币为默认支付资产拓展充值、打赏、订阅等微支付场景。链上支付正由"加密圈内转账工具"向"企业级金融接口"转变,而合规化是这场转型的必要前提。
更深层次的变化在于全球清算结构的重塑:稳定币以1:1锚定法币的方式,打通了本币与链上资产之间的连接口,同时又不依赖银行账户体系,可"点对点"实现清算,这意味着未来跨境支付、链上贸易融资、实物资产派息等场景中,稳定币可能取代传统银行作为资金流通中枢。
过去我们讨论Web3大规模普及,过于聚焦技术突破与用户体验,而忽视了基础资产合法性。如今合规稳定币提供了"最后一块拼图":它既是制度认可的交易资产,又具备链上流转的可编程性。它既是美元、港元的数字镜像,又可以直接调用于去中心化金融协议与NFT交易中。
换言之,稳定币不是Web3的附属物,而是推动其迈向主流的原力之一。在合规稳定币的支持下,从实物资产交易到链上工资发放,从跨境清算到Web3支付接口,稳定币将成为推动链上经济大规模普及的"基础设施资产"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