門羅幣遭51%算力攻擊 Qubic展示引發爭議

門羅幣遭遇算力攻擊,一場精心策劃的"經濟演示"

幣圈的戲劇性從不缺乏,這次的主角是門羅幣。一個月前,攻擊方就公開宣布將在8月2日至31日期間挑戰門羅幣網路,目標是控制這個市值超50億美元隱私幣網路的51%算力。如今,攻擊者聲稱已經實現了這一目標。

蓄謀已久的攻擊

區塊鏈網路中,所有交易都需要礦工驗證,這個過程稱爲"挖礦"。礦工的計算能力即算力,算力越高,挖到新區塊、獲得獎勵的機會就越大。

門羅幣有一個獨特設計:不支持專用礦機,只能用普通電腦的CPU或GPU挖礦。這本意是防止挖礦集中在大型礦池,讓網路更公平、去中心化。但這也帶來潛在風險:短時間內可通過租用或調動大量普通服務器來攻擊網路。

攻擊發起者Qubic是一個獨立區塊鏈項目,由資深加密開發者Sergey Ivancheglo領導。Qubic採用"有用工作量證明"機制,礦工的算力不僅用於解數學難題,還可以訓練其AI系統。

Qubic此次行動是爲展示其模型能力的"經濟演示"。從2025年5月起,Qubic將網路算力用於門羅幣CPU挖礦,吸引大量礦工加入。挖出的門羅幣被賣成穩定幣,再回購和銷毀Qubic幣,形成自我增強的經濟循環。

門羅幣社區成員密切監控鏈上情況。有人發現凌晨時分發生一次可疑的鏈重組,疑似與Qubic測試插入替代區塊、分叉區塊鏈有關。此外,門羅幣區塊生成速度加快,網路似乎感受到潛在攻擊壓力。

算力數據方面,Qubic在8月初停止向公共礦池統計網站匯報算力,引發外界猜測。門羅核心團隊分析,Qubic的算力呈現高峯與低谷交替的"開關"模式,比穩定挖礦更具威脅性。

Qubic聲稱在5-7月期間曾佔門羅幣網路近40%算力,到8月達到52.72%,跨越了51%的"控制門檻"。這意味着它理論上能夠重組鏈、進行雙花攻擊或審查交易。

Qubic的聲明存疑

然而,Qubic是否真的成功進行51%攻擊仍存爭議。有人質疑Qubic展示的數據不一致,可能存在誤導。根據某些分析,Qubic的實際算力可能只佔總算力的30%左右。

目前最直接的鏈上證據是門羅幣遭遇了連續6個區塊的重組,但這還不足以100%確定Qubic具備發動51%攻擊的能力。

社區在整個挑戰期間並未觀察到持續、顯著的孤塊增加或鏈重組。即使Qubic短時間內超過51%算力,如果只持續幾分鍾或幾個區塊,也難以完成有效攻擊。

目前門羅幣社區的共識是:Qubic可能短暫超過51%,但未執行有效攻擊,更像是一次算力展示和心理戰。

攻擊成本與收益分析

關於Qubic的攻擊成本,有分析認爲可能高達每天7500萬美元,這個數字幾乎不可能通過挖礦回本。

更保守的估算方法是,假設使用高性能CPU,僅設備購置成本就約爲2.2億美元,加上其他硬件、場地租賃和電力費用,每天還需數十萬美元投入。

相比之下,Qubic即使控制51%以上算力,每天也只能獲得約432枚門羅幣,按當前價格計算約值10.6萬美元。即便Qubic將所有挖到的門羅幣用於回購和銷毀自身代幣,一個月也只能銷毀約150.9萬美元的$QUBIC。

門羅幣社區的反擊

門羅幣社區對Qubic的行爲表示強烈不滿。有意思的是,Qubic也聲稱遭受了DDoS攻擊,導致礦池算力大幅下降。

社區內部討論了各種反制措施,包括組織做空$QUBIC等金融手段。有人指出,Qubic團隊的理念可能與門羅幣追求的去中心化、隱私和社區自治相悖。

這場攻防仍在持續,未來門羅社區是否會採取技術、金融或輿論方式反制Qubic,以及Qubic的"算力虹吸"能維持多久,都值得持續關注。

QUBIC9.03%
查看原文
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,僅供參考(非陳述或保證),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,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。詳見聲明
  • 讚賞
  • 7
  • 轉發
  • 分享
留言
0/400
StableBoivip
· 22小時前
挖矿只能用cpu,真是动了奶酪了
回復0
GateUser-def34f1dvip
· 08-13 20:10
因为害怕所以各种质疑!因为门罗是匿名矿币!那么门罗可以被攻击别的矿币也一样会被攻击!包括比特币等等都会!所以纯在质疑是因为害怕
回復0
SatoshiNotNakamotovip
· 08-13 14:34
51攻击?xmr活久见了
回復0
空投刷子姐vip
· 08-13 14:32
这矿也太好抢了吧 人人都能插一脚的节奏?
回復0
Gwei_Watchervip
· 08-13 14:31
这下傻眼了吧!
回復0
区块链流浪诗人vip
· 08-13 14:28
51%攻击,还戏说成表演,狗都不看
回復0
多签失败大师vip
· 08-13 14:17
又炸币 还公告提前预约 服了
回復0
交易,隨時隨地
qrCode
掃碼下載 Gate APP
社群列表
繁體中文
  • 简体中文
  • English
  • Tiếng Việt
  • 繁體中文
  • Español
  • Русский
  • Français (Afrique)
  • Português (Portugal)
  • Bahasa Indonesia
  • 日本語
  • بالعربية
  • Українська
  • Português (Brasil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