廣場
最新
熱門
資訊
我的主頁
發布
掃描下載 Gate App
更多下載方式
今天不再提醒
DeFi宝典
2025-08-15 03:22:41
關注
許多投資者存在一個普遍誤解,認爲联准会降息必然引發加密貨幣市場的大牛市。然而,仔細審視過去幾輪比特幣牛市,我們會發現這種關係並非如此簡單。
2017年,比特幣價格飆升至19,800美元,恰逢联准会處於1.25%-1.50%的加息週期。2021年11月,比特幣創下69,000美元的歷史新高,當時利率長期維持在接近零的水平,而降息早在2020年3月就已開始。
2023年,比特幣反彈至73,000美元左右,這一階段正處於加息週期。而在2024年,比特幣從74,000美元漲到123,000美元期間,利率保持不變。
這些數據揭示了一個有趣的現象:降息預期可能更容易刺激市場,但實際降息並不一定立即引發牛市。相反,無論利率處於高位還是低位,只要保持穩定,市場似乎更容易出現漲。
那麼,是什麼因素真正推動了加密貨幣的牛市呢?從行業內部來看,牛市的核心驅動力往往是應用場景的爆發性增長。例如,2017年以太坊生態系統的興起,2021年NFT、GameFi的繁榮,以及機構投資者的入場和ETF預期等。
另一方面,從宏觀經濟角度看,降息通常是應對經濟下行的措施,旨在降低負債成本。這種環境下,雖然可能難以直接刺激加密貨幣投資,但由於傳統投資收益下降,部分存量資金可能會轉向風險較高的資產類別。
因此,加密貨幣的牛市通常會先於降息週期開始,或者在降息後的穩定階段出現。這本質上反映了市場對未來經濟和政策走向的預期。
投資者應該認識到,加密貨幣市場的走勢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,不能簡單地與單一經濟指標掛鉤。在制定投資策略時,需要全面考慮技術創新、市場情緒、監管環境等多方面因素,而不僅僅依賴於利率政策的變化。
BTC
-1.8%
ETH
-4.7%
GAFI
-4.06%
查看原文
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,僅供參考(非陳述或保證),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,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。詳見
聲明
。
10人點讚了這條動態
讚賞
10
8
轉發
分享
留言
0/400
留言
GasFeeTears
· 13小時前
看大饼干得看市场预期
回復
0
¯\_(ツ)_/¯
· 08-16 17:26
告辞了 行情都看不透还学分析
回復
0
Token_DustCollector
· 08-15 09:17
谁买不涨谁就亏
回復
0
ETH三明治侠
· 08-15 03:53
存量资金全都干进来了
回復
0
BearMarketBro
· 08-15 03:52
熊市才是币圈常态吧
回復
0
绿蜡烛收集家
· 08-15 03:42
单纯看数据说明不了啥好吧
回復
0
论坛挖矿达人
· 08-15 03:34
啥也别管 干钱就完了!
回復
0
SelfSovereignSteve
· 08-15 03:28
降个率就要搞大牛市?梦里啥都有
回復
0
話題
#
Gate七月透明度報告發布
7950 熱度
#
BTC ETF持倉破1530億美元
12421 熱度
#
美聯儲終止新型活動監管
10728 熱度
#
Bit Digital成功轉型
4899 熱度
#
ETH 熱浪戰隊爭霸賽來襲
1260 熱度
置頂
網站地圖
許多投資者存在一個普遍誤解,認爲联准会降息必然引發加密貨幣市場的大牛市。然而,仔細審視過去幾輪比特幣牛市,我們會發現這種關係並非如此簡單。
2017年,比特幣價格飆升至19,800美元,恰逢联准会處於1.25%-1.50%的加息週期。2021年11月,比特幣創下69,000美元的歷史新高,當時利率長期維持在接近零的水平,而降息早在2020年3月就已開始。
2023年,比特幣反彈至73,000美元左右,這一階段正處於加息週期。而在2024年,比特幣從74,000美元漲到123,000美元期間,利率保持不變。
這些數據揭示了一個有趣的現象:降息預期可能更容易刺激市場,但實際降息並不一定立即引發牛市。相反,無論利率處於高位還是低位,只要保持穩定,市場似乎更容易出現漲。
那麼,是什麼因素真正推動了加密貨幣的牛市呢?從行業內部來看,牛市的核心驅動力往往是應用場景的爆發性增長。例如,2017年以太坊生態系統的興起,2021年NFT、GameFi的繁榮,以及機構投資者的入場和ETF預期等。
另一方面,從宏觀經濟角度看,降息通常是應對經濟下行的措施,旨在降低負債成本。這種環境下,雖然可能難以直接刺激加密貨幣投資,但由於傳統投資收益下降,部分存量資金可能會轉向風險較高的資產類別。
因此,加密貨幣的牛市通常會先於降息週期開始,或者在降息後的穩定階段出現。這本質上反映了市場對未來經濟和政策走向的預期。
投資者應該認識到,加密貨幣市場的走勢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,不能簡單地與單一經濟指標掛鉤。在制定投資策略時,需要全面考慮技術創新、市場情緒、監管環境等多方面因素,而不僅僅依賴於利率政策的變化。